秦汉时期,古代灯具步人了繁荣昌盛的阶段。灯具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造型设计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青铜灯具造型和装饰艺术来分析,它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功能合理;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富丽。
功有合理:灯具首先是照明用具,必须具有实用性。无论结构、造型或工艺都要根据其功用而确定。青铜灯具的功能合理、实用性强,突出地表现在尺度适宜、消烟除尘、挡风调光等方面。尺度适宜战国至两汉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贵族府第,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就显得十分空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时期的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屈其足向后,以膝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都比较低矮。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照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而适宜人的视觉空间。从灯具的使用方式看,当时已出现了立灯、座灯、行灯、吊灯、提灯等样式。
立灯就是连枝灯,当时很可能是放置于地上的,因为立灯的高度一般在I米左右,如满城的十五枝灯为82.9厘米,贵县的九枝灯为85厘米,武威的两件连枝灯,各为厘米和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立灯中尺寸最高的。这种尺度,与人们跪坐在地上的高度大体相符,因此符合人们局部照明的需要;同时,由于立灯都不使用灯罩,当几个或十几个灯盘同时点燃时,室内环境亦可形成明亮的大空间。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般为一厘米,这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挡风调光是古代青铜灯具的又一科学性的功能设计。它同样体现在钉灯上。装有导烟管的钉灯都带着灯罩,其作用除了与导烟管配套控制灯烟的污染,还起到挡风和调节光亮度以及光照方向的作用。灯具的结构设计,是灯具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它注重节省材料、易加工、易维修、易携带等因素,做到既简便,又巧妙;既要结构合理,又要造型美观。古代的青铜灯具,在结构设计上,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因此,不少灯具的结构设计是具有科学性的。
消烟除尘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芯同在一个灯盘里。虽然点灯时灯盘里的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仍然会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随着油面上升的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青铜灯具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就解决了如何消烟除尘,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类灯具,称之为“杠灯”。
宫灯既是一种照明用具,又是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品。根据其使用方式,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类。用于室内的有悬挂于室内顶棚上的挂灯,用于桌案上的桌灯,长柄有座直立地上可以移动的戳灯;用于室外的,有悬挂于大门口的庄重大方的风灯(灯笼),便于手持移动的把灯,引路照明的提灯,各式各样的壁灯。挂灯和戳灯也可以用于庭院中。用于路间照明的还有路灯。路灯设在宫殿门前及宫门两旁,其造型下为汉白玉石座,上设铜质重搪攒尖四柱正方形亭,亭子四面镶嵌玻璃。
《明宫史》记载:“宫中各长街设有路灯,以石为座,以铜为楼,铜丝为门壁。每日晚内府库监工添油点灯,以便巡看关防。”到了清代晚期,由于玻璃已普遍使用,路灯上的铜丝门壁改用玻璃,增加了防风效果。玻璃中间还画有红色大圆寿字,四角各画一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寿”。清时,王公大臣天明前趋朝,亲王可有灯引至景运门或隆宗门,军机大臣可提羊角灯人内右门,其余入夜间行路都靠路灯照明。
我国古代的宫灯,如果从有详细记载的南朝算起,至清代为止,至少有多年的历史。宫灯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建筑特有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灯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