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8级地震致65人遇难地震可以提前

截止到9月6日,四川省泸定6.8级地震共造成65人遇难。悲伤哀叹之时,一个古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

早在公元前年,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发明了地震仪。不过,地动仪只有发生了地震才会有反应,而不能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

小时候的我们,对“地动仪”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教材里记录了公元年,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比欧洲早了多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能检测地震的仪器。

了解了地动仪从发明到复原制造的这段历史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教材里所熟知的那台地动仪是——假的。

一、祖宗留下的地动仪,成了无用的东西?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要求博物馆复制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物品,为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作陈列和宣传之用。

当时担任博物馆处长的王振铎就想到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复制地动仪。而《后汉书·张衡传》中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原文只有35个字。

在没弄清地动仪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王振铎处长及团队复制了一版地动仪(原地动仪已在战争中损毁)。

年,《人民画报》对复制的这款地动仪模型做了报道,随即这款模型又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教材。于是,那时候一届届的老师和学生,包括我,都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张衡的地动仪。

后来,这版地动仪很快轰动了世界,来自世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就连王振铎的老朋友傅承义院士都打趣地说:“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最尴尬的是:年,地动仪在日本奈良展出,我国解说员无法证明仪器的灵敏性,只有拿起木棍捅一下,龙口中的球体才会掉到下面的蟾蜍中。

这件事蔓延开来,引起了国际上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质疑。国外学者竟公开发表“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华夏科学停滞不前的典型表现”这一言论。

那么,张衡留下的地动仪,真的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吗?

二、地震仪无用,错在哪里?

事情就这样僵持了几年,到了年,杂志社编辑武玉霞问时任中科院教授的冯锐,为什么科普文中写的是“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而年,我国邢台地震时的防震宣传单

上却是教人倒立瓶子呢?(建议老百姓在房间倒立一个瓶子,如果瓶子倒了,就是地震来了,马上出逃。)

这一问,把冯教授问住了,他的心里着实难受了一下。

按照教材上的版本,王振铎先生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也就是倒立瓶子原理。这就存在两大弊端:一,外界震动,就算不是地震,瓶子也会倒;二,就算倒了,也不能确定方位。

难道张衡的地动仪是错误的?

他回忆说:“我作为一个地震学家,张衡是地震仪器的鼻祖,一直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如果说这是个错误,会给我精神上带了很大压力,至少情感上很难接受。”

其实作为中国人的我,情感上也很难接受这一点。这也是一代代教科说没有修改的原因。

情绪平复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冯锐教授,那就是重新探索“张衡地动仪”的奥秘。

冯锐教授重新研究《后汉书》等文献记载,其中有一句“一龙激发,而地不觉动”,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这才发现王振铎设计的地动仪内部核心部件的“倒立棍”,是不合理的。

这让冯锐意识到,外界的对张衡的质疑,并不是那台仪器错了,很可能是王振铎错了。

随后,冯锐教授大量翻阅史书,发现关于地震的记载,书中经常用一个“摇”字,比如:地摇京师。

那么,地动仪的原理,很可能就是“悬挂的吊灯摇晃”的原理,而非“瓶子倒下”的原理。

后来,他又发现,被誉为现代地震学之父的英国人米尔恩创立的“悬垂摆理论”,与这个理论不谋而合。

而米尔恩的理论,距今也就多年,而张衡在多年前真的会想到吗?

三、复制张衡地动仪的艰辛过程。

年,缺少经费的冯锐无奈只能停止探索真相的脚步。

他在论文里写到:我们无法复原地动仪的牙机巧制,就像我们赞美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宁可去欣赏它超越时空的缺憾美,而把这个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留给后代。我们就不要给他加胳膊了。

对真相的探索永远是吸引人的,它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

年8月,河南博物院愿意承担所有经费复制地动仪,并与中国地震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让冯锐的团队力量增强了很多。

大家了解到,地震仪的发明人,也就是英国的地震权威米尔恩,是第一个将《后汉书·张衡传》翻译成英文的人。他也公开宣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震仪是中国的张衡发明的。

这更增加了大家复制地动仪的信心。考古领域也给予支持,让冯锐亲临当年汉代放置地动仪的灵台密室;考古和历史领域的相关部门,调来陇西历次的地震波形图,让冯锐做数据对应。

总之,在各方面的全力配合下,“张衡地动仪”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

年3月,冯锐的课题组拿出复制好的地动仪,用7天的时间,连续小时对仪器进行强干扰实验,结果数据准确,竟无一次失误。

年秋,按照教学大纲,教育部删除了教材中有关“张衡地动仪”的内容。而作为这一错误的补救措施,人教社把新版地动仪的知识加到教师用书中。

涵煦说:

虽然张衡的地震仪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其背后的工作原理一直保持到近代基本不变。

现在的地震仪多采用复杂的电子设备,但其内部结构仍仿张衡的地动仪而制造,只是材质更先进而已。

遗憾的是,地震不能够提前精确预测,目前只能对它有一个粗略的估计。

主要原因是因为地壳的运动规律太过复杂,甚至超过了人类目前所有的认知。

现在最前进的测振仪最高精度也只是可以提前8-12秒预测地震。

不过,我们相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预测地震仪科技技术的发展,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惊叹祖先们聪明智慧的同时,也很佩服那些默默为科学奉献的人,特别是王振铎、冯锐等前辈们。从仪器的探索到整个制造的过程,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

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的6.8级地震,导致位于此地的中科院观测站一层全部垮塌,一名工作人员被困牺牲,现场人员全部脱帽默哀。

在这个时刻,我给大家讲述地动仪探索和制造的过程,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科学工作者默默为这个时代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从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中间会有错误,比如王振铎先生的错误。但是,科学家们拥有严谨求实、诚实不自欺的品质。

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而如今的我们,早已跨过了那个时代。

错,我会承担;有,我会证明;没,我会承认。

这才是最大的自信与民族自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