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在老城区采访时看到,老城区公厕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今年计划在老城区改造提升7座公厕,这些公厕大多分布在热点旅游区域,这将对发展旅游产业和服务城市居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助推“旅游城市”建设。
文昌中路公厕率先启动改造
将成“景观建筑”
公厕改造初步方案
记者在文昌中路文昌邮电局西侧不远采访时看到,这里的一座公共厕所已经封闭,施工人员正在厕所内施工,进行改造提升。
据施工人员介绍,文昌中路公厕现状内部流线组织较为混乱,男厕小便区与大便区分为两个入口,且小便区完全开敞,影响使用。而且,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外形落后,建筑沿文昌路的主立面缺少标识感。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了文昌中路公厕改造后的效果图:改造提升不仅让内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设置了公共卫生间,整个公厕的外部装饰装修也十分现代。正对文昌路的部分,还打造了小景观,栽种了竹子、麦冬等职务,点缀了山石,让整个公厕变身为一座景观建筑,既方便市民和游客,又与文昌路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7座公厕将改造提升
大部分在旅游热点区域
据悉,这次列入改造计划的共有7座公厕,除文昌中路公厕外,还有仁丰里公厕、解放桥菜场公厕,东关街的小草巷公厕、安家巷公厕、东门城楼公厕及扬大附中北侧公厕等。这7座公厕,不少都是在旅游热点地区。
到扬州不到东关街,就不算真正来过扬州。经过多年打造,扬州东关街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年接待中外游客量高达万人次,东关街也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人居环境示范例奖”、“旅游购物诚信街区”和“老字号品牌集聚区”等荣誉。为助力东关街的旅游产业发展,这次在东关街周边计划实施小草巷公厕、安家巷公厕、东门城楼公厕等3座公厕。
仁丰里是扬州老城区一条米长、南北走向的鱼骨状老街。近年来,因地制宜,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精心设计街区业态新布局,通过“微更新、强文化”,坚持保护和繁荣、宜居、宜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利用新路子。改造后的仁丰里,已经成为众多外地游客探寻扬州巷道文化的一个新热点。这次,仁丰里公厕便列入了改造计划。
另外,文昌中路公厕紧邻扬州地标建筑文昌阁和仁丰里;解放桥菜场公厕紧邻普哈丁墓园,同时距离东关街不远;扬大附中北侧公厕紧临盆景园和水上游览线,因此也是这次改造的对象。
据广陵环卫的同志介绍,这次列入改造计划的公厕改造项目主要位于老城区范围内,大多靠近景区和人员密集区域,游客及城市居民使用频率较高,但现状外观较差,内部功能布局也逐渐不能满足使用功能,故本次公厕改造计划是当务之急,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老城区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惠民工程。
增设小品和装饰
一些公厕将成景点
这些公厕如何改造提升?
仁丰里公厕是一座老公厕。记者从效果图上看到,改造将对公厕的内部和外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内部整理区不仅增设盥洗镜、吊灯等设施,陶瓷水池等设施,还采用透明玻璃顶,增加采光度;外部则采用青砖墙和圆形具有木雕效果样的“仁丰里”装饰,同时在墙上点缀古坛子等进行装饰,地上点缀麦冬等植物,让整个公厕外部古色古香,内部舒适现代,成为仁丰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除了仁丰里公厕,其他公厕改造提升也是因地制宜,不少都增设了小品和装饰。一些公厕改造提升后,不仅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有些还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景观。
广陵环卫部门的同志介绍说,总体来看,这次公厕改造将合理排布公厕内部空间,方便使用;将全开敞、半开敞空间尽量改造为封闭空间,保证秋冬季节及雨雪天气公厕使用的舒适性,同时兼顾封闭后的采光通风问题;合理组织公厕入口人员流线,尽量放大公厕入口空间;根据公厕所处区域周边环境及建筑风格,改造外立面,老城区区域内公厕在立面改造中,力求多采用与周边建筑协调的风格与材料,多采用新中式的手法,老中见新,使老公厕焕发新活力。老城区外公厕,力求现代简洁,与周边环境协调共生;提高公厕的公共标识感,标识醒目易查找;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性,少拆少建。来源:扬州发布记者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