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中原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中原地区,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而狭义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即古时所称的“中州”。这里所说的中原地区即为广义上所说的,包括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在内的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两广汉代灯具与中原汉代灯具的相同点
两广地区地处百越之地,汉武帝以后才真正纳入汉朝版图,但随着汉武帝对边疆的开发,积极鼓动中原人迁徙此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原人口的迁入,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这使得两广地区手工业技术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此,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灯具与中原地区的汉代灯具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灯具造型都比较多样
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当时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的缩影。汉代中原地区灯具造型除了延续战国以来的豆形灯、人物
形灯、动物形灯、器皿形灯、多枝灯以外,还新出现了耳杯形灯、盒形灯、翻转灯、行灯、吊灯等等。而从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灯具来看,耳杯形灯、吊灯、行灯等这些灯具在两广地区也有发现,可见无论是生产技术相当发达的中原还是地处边陲,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两广,在汉代灯具造型都比较丰富。
灯具装饰大都比较简洁
战国时期,由于灯具特别是青铜灯具大多供王室贵族使用,所以在装饰上突显着当时的奢华之风。到了汉代,“黄老思想”开始流行,人们不再只追求形式上的奢华,理性思维逐渐萌芽。汉代的理性思维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艺术表达的形式,人们不再需要繁琐的装饰来表达所想,而是用简化处理后的形式来传达一定的含义,这样同样也能达到人们所要的效果。在灯具设计工艺中,简化线条形式既不会影响灯具所要展示的美感,又可以节省材料,对于灯具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不管是中原还是两广,灯具装饰都比较素雅。
灯具制作技术都更加完善
汉代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在中原还是两广灯具的制作技术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原汉代灯具与两广汉代灯具在制作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铸造大型器物都采用分铸套接法。
灯具使用普遍化
灯具产生之初因其技术不娴熟,产量较少,而且大多用青铜铸造,成本较高,使之只能在王公贵族、高官地主等富贵人家使用。到了战国后期,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等级开始逐渐向大众普及。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己相当发达,手工业制造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陶器生产作坊的涌现,灯具得以大批量生产,于是广大下层民众也可以使用灯具。
灯具的大批量生产,和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灯具的需求不在仅仅局限于日常照明,还经常用以陪葬。灯具一直被当做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使人们相信尽管是在另一个世界,灯具也能够带着他们走向光明。正因为这样,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广泛使用灯具。
无论是中原还是两广的汉代墓葬中,灯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原地区那些大型贵族墓中的灯具不但制作精美,而且数量也比较多。在小型平民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陶灯出土,可见当时灯具的使用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两广汉代灯具与中原汉代灯具的不同点
虽然两广地区汉代灯具生产技术自中原传入,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因素,因此在一些方面和中原灯具还是有区别的。
制作方法的不同
就制作方法而言,两广出土的汉代灯具,特别是陶豆形灯的制法一般是将灯盘和灯柱制作,然后再将两者套合而成。而中原地区陶豆形灯一般都是一次性制作完成的。
装饰艺术的不同
两广地区灯具装饰比较简单,大多在灯具上刻画简单纹饰或者雕塑一些艺术形象,但中原地区的装饰则比较丰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世界观和“三纲五常”道德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因此,汉代艺术主题中也以这种思想作为核心思想。这使得王公贵族、高官豪强们在灯具的设计方面比较讲究,大量使用雕塑、鎏金银、错金银这些当时十分先进的装饰技术。
灯具造型的不同
汉代灯具造型十分丰富,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形灯,这些灯具大多都取形于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动物,两广汉代灯具造型中不乏有像、虎、龙、龟、凤、麒麟、朱雀、兽等这样的动物。但相较之下,中原地区汉代灯具的取形更加广泛,不仅包含有羊、虎、龙、龟、凤、麒麟、朱雀、兽等艺术形象,还有牛、雁、鱼、鹤、熊、象、犀牛、马等,艺术形象更加丰富。
另外,汉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变化,房屋建筑逐渐变大,室内空间比较空旷,而且又出现了比较低矮的家具等屏障用具,这就对灯具的高度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灯具的日常照明作用,适应人们的视觉习惯,灯具的高度根据它的使用方式而有高矮之分。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筑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斗拱的成熟和大量使用和歇山、攒尖、庑殿和悬山等屋顶形式的应用,增大了室内空间,这就对灯具有了新的要求。室内空间的增大,对于日常照明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只有更大型的灯具才能满足较大范围的照明,因此灯盏较多的多枝灯数量增加。
相比较之下,两广在汉代房屋建筑虽然也有一定变化,但是大型房屋建筑还比较少,对于灯具的影响还比较小。因此,两广出土的汉代灯具中大型灯具较少,大多都为小型豆形灯。人物形灯的不同无论是两广地区还是中原地区出土的汉代灯具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人物形灯主要以俑座灯为主,人物形态各异,生动活泼。
两广地区出土的人俑座灯都为陶制,人物形象也多异族特征。而中原地区出上的人形俑座灯,除了陶制以外还有一定数量为铜制,人物形象有汉人和胡人两种。作屈从状。另外,中原地区的人形俑座灯造型也是丰富多样的相比较而言,两广地区的人形俑灯造型简洁单调。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广汉代灯具与中原汉代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拥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两广地区地处南方边陲,距离中央王朝统治较远,在生产技术等方面除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当地土著文化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异族文化的影响。因此,灯具呈现多样性。
两广出土汉代灯具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灯具的功能
灯具是伴随着人类照明历史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是靠自然光来照明的,后来原始入学会了使用并控制火,于是人们可以在没有自然光的条件下继续劳作和玩乐。灯具形成之前人类的照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旧石器时代人类取得了火种,并学会了使用、保存、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靠篝火照亮。篝火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照明光源,它使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但随着地穴式居住环境的改变,地面建筑的兴起,篝火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将火种引入室内,在半地穴式居室、地窖、窑洞墙壁等处。其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都已经具备相当高的水平了。灯具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流行,主要是其功用决定的。
日常照明
灯具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是用来照明,这也是它的使用价值,是它实用性的最重要表现。器物的出现和生产都是因其使用价值决定的,无论采用何种造型、材质、工艺都要根据它的功用而定。两广地区汉代前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随着汉武帝的统一和对这一地区的苦心经营,西汉中期起两广地区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极大丰富了两广地区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灯具来照明,增长人们的娱乐生活时间。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也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问来学会并掌握,这就需要灯具照明来拓展人们的学习工作时间。可见灯具的日常照明作用,是两广地区灯具的能够被广人们所接受并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随葬用品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这是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上形成的,于是很快便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神学思想广为流传。神学思想在汉代开始盛行,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和死后升天这样的结果。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上,谶纬迷信思想也很快兴起,汉末又在阴阳五行学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形成了道教,滋生了汉代的厚葬之风。
从两广地区发掘的墓葬来看,汉代在两广地区厚葬之风也是十分盛行的。由于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观念的影响,人们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装饰用具
灯具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日常照明,但除了照明以外,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灯具造型也越来越美观。这时的灯具功能不仅仅只局限于照明,它还常常被用来当做艺术品装饰房间。灯具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两汉灯具继承了中国古代灯具精巧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汉代独特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精神,体现出质朴浑厚之风。
汉代两广地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生活必须的情况下,对于艺术和美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灯具设计讲究线条流畅、美观,装饰精致、大方。两广地区出土有一些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灯具,如铜凤灯、扶桑树形灯、铜人吊灯等,不仅仅能用以照明,还可以作为很高雅的装饰品。
灯具出现之初,其使用范围较小,仅局限于皇宫贵族、官宦富贾之家,特别是青铜灯具,由于其材料本身价值就比较高,所以使用范围就更加的小。到了汉代我国灯具发展到第一个鼎盛时期,陶制灯具大量生产,于是灯具在平民中也开始普及。两广地区汉代出土的灯具数量较多,材质主要以陶质为主,其次为青铜灯具,另外还有少量的滑石灯、铁灯等。
从出土灯具的墓葬来看,青铜灯具主要出土于那些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墓葬。这些灯具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形态优雅大方。如罗泊湾出土的铜扶桑树形灯、合浦出土的铜凤灯、昭平汉墓出土的铜人吊灯,都是墓主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出土这些灯具的墓的墓主人应该为地方官吏等,身份特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汉代灯具的发展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秦朝末年,中原战乱不己,南越之地则有秦国中兵,秦亡以后,“佗即击并桂林、象郡”。
赵佗趁秦末农民战争之际,占领桂林象郡等地,自立为南越王,建立了南越国。汉高祖刘邦称帝时,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原残破、国力空虚、兵民疲惫,而此时南方百越受赵佗的统治“甚有文理”,权衡了对南越和与战的利弊后,汉朝决定缓和与南越国之间的矛盾。于是实行了“释佗弗诛”的安抚和羁縻政策。
“中国传统灯具形式中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其象征性是根植与丰厚的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之中的。”制器尚象,这种传统的设计风格,使得灯具打上了时代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的烙印,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化特征。汉代人们对于文化是相当重视的。就汉代灯具而言,灯具造型中有一部分取自祥禽瑞兽的形象。
两广地区的灯具到了汉代后期功能己经相当完善并且具备了科学环保、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等特征。汉代的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新的技术。汉代灯具生动精致、美观优雅的造型,也正是继承了汉代造型艺术浑厚博大的艺术风格。
在审美意境领域,人们都需要通过美好的造型来获得美感。灯具的设计也不能忽视这一点。两广汉代灯具在设计中讲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灯具除了豆形灯外还有动物、人物形灯,它们运用优美生动的人物和动物造型,增加了灯具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
灯具的尺度、结构、造型、装饰等方面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境。制灯工匠并不仅仅是将灯具雕琢的精细和光彩夺目,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粗犷中见精细。人物形态设计仪态大方,动物则显得生动传神,富有神韵。灯具所选择的艺术形象与设计表现的手法相结合,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美好的享受。除了讲究形式美之外,两广灯具还讲究工艺美,伴随着制陶技
术的发展和铜、铁冶炼技术的成熟,以及雕塑艺术的进步,灯具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更新。灯具的装饰纹样使得原本单调的灯具形态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每件灯具都体现出不同工艺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