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的陆村富饶的鱼米之乡蚬壳陂梯田

日新月异,时代巨变。当下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往往少有机会感受她的历史变迁。在增江的古村落中,现时还处处可见青砖祠堂、石板路、麻石街,在古村落中,一座座的祠堂、古庙、旧民居、老水井、古树,扑面而来的是倍感亲切的乡土味。通过了解它的前世与今生,探寻它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古村底蕴之美。而陆村村就是典型的广府古村落。增城区增江街的陆村村一直是富饶的鱼米之乡陆村村是富饶的鱼米之乡陆村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位于坐落于广汕公路两旁,增江河于其西南面绕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站在陆村碑刻的大石头前,后面就是徐徐的江风。据了解,陆村村包括陆屋、江屋、郭屋、练屋等自然村。陆村建村于南宋祥兴年间,陆姓族群开居始祖陆仲芳于南宋祥兴元年()从江西迁入;江姓族群开居始祖江叔孝于元泰定二年()从江西金花县辗转迁入;练姓族群开居始祖练重高于清康熙十七年()由福建经兴宁迁入;张姓族群开居始祖张旭光于清嘉庆十七年()迁入。陆村村历史悠久,良田、果园、蕉林、鱼塘随处可见,极富岭南水乡特色,是富饶一方的“鱼米之乡”。陆村村的村名来源是什么?据《**族谱》记载,唐代二品官江一龙因遭遇贬谪,由江西吉安举家迁到广州光孝街,后又迁到花县(现在的花都)。元年,江家三兄弟分别带着家属和种子、工具,到现番禺、增江街陆村村、东莞大埗三个地方寻找生计,其中老二江叔孝就到了现增江街陆村村所在地。当时陆村村并没有村名,由于迁出的**后人要将现居所在地上报回花县的《**族谱》中,江叔孝就将村名取为“陆村”上报回花县。据《**族谱》记载,当时村中有黄、邓、黎、陆、张、江六个姓氏,每个姓氏是一条村庄,于是取名为“陆村“,取”六条村庄“之意。自此,陆村之名就流传了下来。(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陆村村的洪圣大王庙)村内古建筑村内仍保存着不少古建筑,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洪圣大王庙、秀明江公祠和子聪江公祠等。洪圣大王庙始建于清末,重修于年,占地面积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琉璃瓦面,灰塑博古脊,穿斗与台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头门立两根石檐柱,门外设拜亭,堂中设神龛供奉洪圣大王。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为洪圣爷诞,江屋族群、陆屋族群有拜祭活动。当天村民盛装打扮,敲锣打鼓营造气氛。陆村村村委干部江锡桐告诉记者,洪圣大王庙与水有关,主要用来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平安,以前在洪圣大王庙前,有一条河涌,现在已经没有了。(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陆村村的秀明江公祠)秀明江公祠和子聪江公祠是陆村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两座祠堂均为三间三进,青砖石脚,碌灰简瓦,灰塑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其中,秀明江公祠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梁上有精致木雕,墙上有瑞饰彩绘。江秀明是**在陆村村定居的第五代。在解放战争时期,秀明江公祠曾是地下党支部,在解放增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子聪江公祠建于民国,坐西朝东,金柱间施木联系枋,封檐板饰花鸟纹木雕,戏曲人物,工艺精湛。石门匾阴刻“子聪江公祠”。江子聪是**在陆村村定居的第七代。(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陆村村的子聪江公祠)蚬壳陂黄巢驻兵遗址蚬壳陂黄巢驻兵地遗址,坐落于陆村村蚬壳陂梯田上,靠近广汕公路旁的村口。据年版《增城县志》载,蚬壳陂是唐代黄巢驻兵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曹州冤句人,唐僖宗乾符二年(),响应王仙芝起义。五年(),王仙芝战死,余部归黄巢领导。同年被封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引兵南下,经福建入广东攻打广州,驻兵陆村一带。黄巢官兵纪律严明,不接受村民瓜菜粮米,士兵下河捞鱼虾、摸皮度日,农民知道后,送菜给黄巢士兵吃,结果,蚬壳堆成山。后来农民建陂,开挖出很多蚬壳,陂以蚬壳山为名,村又以蚬壳陂为名(现已没有“蚬壳自然村”的说法)。“盼星星盼月亮,盼到黄巢兵来不交粮……”黄巢兵留下的歌儿,至今在陆村村家喻户晓。(黄巢在陆村村驻兵时的拴马石,该遗址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春节吃年鹅习俗郭屋村、练屋村都有春节吃年鹅的习俗。年鹅养足天,七八月份买鹅苗回家养,进入农历十一月后,村头巷尾飞鹅成群。农历十二月中旬,把鹅圈养起来,叫“藏鹅”。村民烹鹅主要有焖鹅、豉油鹅和白切鹅。生男丁吊灯习俗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郭屋村、练屋村凡添丁(男孩)的家里都有吊灯,即把花灯挂在祠堂和家里,把孩子的名字贴于祖祠,寓族群兴旺之意。吊灯还要宴请亲戚和亲房族老,应邀饮灯酒的亲友要送“灯担”“灯担”必备茨菇,以祝愿多生男孩。正月十五结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