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2.html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除夕的由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元宵节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太一”的神。“太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们燃放灯火祭祀“太一”,是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在我国历史上,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隋炀帝时代。唐玄宗时,紫禁城内开灯节,设灯楼,“百里皆见”。到了北宋,灯会从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改为六夜,万盏彩灯垒成灯山,“乐声嘈杂十余里”。灯节最长的是明朝,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灯会伴着烟火,还有鼓吹杂耍弦乐,光影五色,通宵达旦。观灯也就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作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福”字倒贴的由来
春节,民间都愿在自家的门窗外倒贴个红“福”字,人们约定俗成,图个喜庆、吉利。此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正值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家人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觉得也合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驱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
关大门吃年夜饭
相传这种习俗是为了哄骗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每年吃年饭的时候,玉帝就派铁拐李下凡人间察看,借以了解民间疾苦。铁拐李是个跛脚叫化仙,他常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后再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遭受几次灾,不要太富了;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这事慢慢就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生活比别人过得好,为了年年能过上好日子,便想出了应对之策,吃年夜饭的时候,他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要饭的时候,他家年夜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后,桌上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也真够穷的了,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上放几个元宝就走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下凡探察之事已被发觉,便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了下来。
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此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古时,人们把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灯笼的由来
灯笼统称为灯彩。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包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