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都有什么灯具,你知道吗

灯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具有照明功能外,还具有装饰美化环境等功能,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两广地区灯具出现晚,最早见于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增多。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这一地区也生产出了造型独特、形象生动、工艺高超、科技含量高的灯具,堪称艺术精品。

广东两汉灯具较多出土于广州市郊,其年代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后期均有,灯具的材质主要为陶,有少量为青铜制成。陶多为泥质陶,有少量夹砂陶,陶质有软陶但更多的为硬陶。广东两汉墓葬中灯具的出土位置记载较少,就目前有明确记载的灯具出土位置的有20件,因其墓葬形制不同,灯具所在位置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多墓室墓葬中灯具放在前室、器物室、侧室、后藏室、棺室等地都有发现,以前室居多,而单室墓中灯具常见于墓室前端。

西两汉灯具较多出土于合浦、贵港、平乐、梧州等地,在周边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所见灯具年代从西汉前期持续到东汉后期,灯具的材质主要为陶,青铜次之,还有极少数为铁、滑石制成。陶多为泥质陶,有少量夹砂陶,陶质软陶硬陶均有。一般而言,多墓室墓葬中灯具放在前室、侧室、后室、枕木沟、器物室等,以前室居多,而单室墓中灯具常见于墓室前端,只有个别置于墓室中部和墓室后端。

两广汉代灯具的分布

从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两广地区均有汉墓分布。目前广东、广西己发掘汉墓有数千座之多,其中以中小型平民墓为主,也有少量等级较高的大型官吏墓,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2等。这些汉墓分布较广,在广东,广州、韶关、英德、肇庆、佛山、深圳、惠州、中山、潮州、梅州等地均有汉墓发现;在广西,合浦、贵港、梧州、平乐、昭平、贺州、桂平、阳朔、浦北、钟山、兴安、金秀、玉林、西林、崇左、柳州、荔浦等地也有大量汉墓分布。

广东汉代灯具主要出土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而广西汉代灯具主要出土于广西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在番禺、合浦、贵港、梧州等这些汉代郡治所在地,出土灯具最多。可见,当时灯具使用范围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统治核心区。

两广汉代灯具在西汉后期和东汉后期数量最多,西汉中期与东汉前期数量较多,而西汉前期和东汉中期数量极少,这与两汉历史的发展是相对应的。西汉初期,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原残破、国力空虚、兵民疲惫,而此时南方百越受赵佗的统治“甚有文理”,权衡了对南越和与战的利弊之后,汉朝开始缓和和南越之间的矛盾。

中原人迁徙至两广地区生产生活,这些人拥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两广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因此,西汉中期以后灯具在两广地区生产逐渐多了起来。东汉后期随着民间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两广地区手工业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这一时期出土灯具数量最多。可见,灯具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两广汉代灯具的类型及特点

两广地区灯具的发展与当地历史发展是同步的,西汉前期由于中央王朝无暇南顾,对两广地区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而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开发程度还很低,加之地理环境等因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汉武帝时期,文化上的落差影响了国家政令在南部边疆的广泛推行,于是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局面。为了拓殖固守边疆,更为了这一地区民风教化和经济发展,汉武帝决定“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而且汉武帝受到在西域屯田成果的鼓舞,强制一些地区的居民迁徙两广,在当地从事生产,改进了当地文化风俗。无论以何种身份迁入两广地区的中原人,都影响着当地上著居民,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发生产,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西汉中期开始,灯具生产在两广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陶质灯具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用具大多都是铜器和漆器,但一般平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使用陶器为主,在汉代的墓葬中,陶器也是被作为随葬的主要明器之一。汉代陶器制造手工业发展比较快,就算是距离中央王朝统治中心较远的两广地区,制陶手工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汉武帝统一岭南并推行募民徙边政策以后,随着中原入口的迁入,制陶技术在两广地区快速的发展,陶制灯具也随之大量出现,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金属灯具铜灯

两汉时期由于漆器制造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快速发展,以往的很多的日常生活用具都被漆器代替,很多的兵器等也都使用铁制,这使得青铜冶铸业失去了以前所占生产技术中的最先进的地位。两汉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末期,青铜铸造业逐渐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使用铜器的习惯。秦平岭南以后,岭南的青铜冶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此时中原地区青铜器己经发展到了末期,但岭南地区还在大量的使用青铜器,在两广汉墓中有较多青铜器出上,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铜灯,这说明铜器在两汉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两广地区地处我国南方边陲,与中原地区相比其手工业发展程度大大落后。但随着中央王朝的统一和各地文化经济的不断交流融合,两广地区也使用制作精美,造型独特,装饰优雅的青铜灯具。两广地区出土的青铜灯具从数量上来说也是占有较大比例。

铁灯

冶铁、也是春秋时期新兴的手工业,战国时期冶铁业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农具、兵器,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两广地区汉代已经广泛使用铁器,目前两广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铁器主要以生产工具和兵器为主,生活用器数量极少。两广汉代灯具中铁制灯具仅有5件,占出土灯具数量的2.7%,而且铁制灯具仅在广西地区有发现,在广东没有出土。广西出土的汉代铁制灯具最早是西汉后期的,且仅有l件,其余4件均为东汉后期。

石材灯具

广西地区为滑石盛产之地,自西汉晚期以后,广西地区居民流行用当地出产的滑石雕刻成各种器物用以随葬,在这里滑石被用以代替玉器,具有很高的价值。汉墓中所见的滑石器多数是用整块的滑石雕刻而成的,表面磨光。滑石器虽然不如青铜器和玉器那般珍贵,但相对可以大量生产的陶器而言,滑石器的价值还是较高的。广西地区用滑石器随葬的习俗,最早见于西汉晚期的墓葬中,滑石灯在广西出土3件,占出土灯具数量的1.6%,滑石灯具只在广西地区发现,在广东没有出土。

汉代灯具的用途类型

汉代灯具品类数量之多,制作技术之先进,装饰艺术之精美,使用之普及,都远远超过了战国和秦代,说明汉代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代灯具比较盛行的时期。

两广灯具伴随着当地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西汉时期灯具生产在两广地区才刚刚开始,但很快的也走上了发展高峰期。从两广地区出土的灯具来看,汉代中期以后,当地灯具品种逐渐丰富起来,部分灯具制作己经相当精美。

盘灯

盘灯,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灯具类型,发现数量也最多。盘灯主要有两种造型,一种盘灯造型与豆类相似,盘有深有浅,两广地区这种类型的盘形灯,灯盘一般都比较深,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等有关。汉代灯的燃料主要为动物油脂。,而两广地区温度较高,油脂容易融化,因此一般灯盘都比较深,两广制作这类盘灯的材质包括陶、青铜、铁、滑石四种。另一种盘是把各种动物和人物雕塑与灯盘相结合,这种盘形灯出上数量也不少,东汉后期广州汉墓出土的数量最多,主要为陶制。

行灯

行灯顾名思义就是在行走的时候使用的灯具。因为主要是行走时使用,为便于手持,在盘上附有长柄,一般都下有三足,便于放置。行灯在两广地区发现的较少,这可能与当地人们的夜生活有关。行灯是随着人们夜晚生活范围的扩大出现的,汉代以前,人们夜晚的生活主要局限于室内,因此行灯极为少见,两广地区更是如此。西汉中期以后,两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因此,行灯在这一地区出现。两广出土的行灯均为青铜所制,制作较为精巧。

吊灯

吊灯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灯体配有链条,可以悬挂。吊灯在两广地区发现极少,仅在广西昭平东汉墓发现有1件,广西铜人形吊灯设计巧妙地利用铜人双膝与灯盘蹄足三点之间的关系,将其设计成三足鼎立状,既实用又美观。人形吊灯,造型奇特,设计精巧,美观新颖,既注重形体的外在形态,又注重形体的内在神韵,为汉代灯具的典范之作。

钮灯

红灯,也称为虹管灯,因其灯体有虹管,利用虹管将灯烟吸入灯座,是汉代灯具的一种新发明。这种灯具可以改变灯照方向,导烟去炱并调节灯的照明度。

烛台

烛台是一种带有尖钉或空穴以托烛的无饰或带饰的照明器具,其出现时间较晚,中原出现烛台是在西汉中期以后,东汉时期才大量出现。

纵观整个两广地区汉代灯具的出土情况,可以看出两广地区灯具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殷实富裕,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手工世生产的发展。政府又比较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大量设立政府管辖的手工业部门,包括冶铁业和制铜业。正是这样的环境下,两广地区手工业有了迅猛的发展,灯具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生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