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你知道灯笼最初竟和佛教有关吗聊

马上又要过年了,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重要的习俗。可你知道灯笼最初的来历和灯笼背后众多的含义吗?今天让我们来聊聊灯笼那些事儿。灯笼的来历灯笼又称“灯彩”,起源于年前的西汉时期,编于民国的《辞源》对灯笼的解释是:以葛纱或竹为笼,里面燃烛,可防风灭的照明用具。在《宋书·卷三·武帝纪下》中,有这样的记载: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可以看出,最早灯笼不是用来装饰,而是用来照明的灯具,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至少到南朝刘宋的宋武帝刘裕(年-年)时期,灯笼还有挂在墙上照明的功能,并且从《宋书》的那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灯笼是以葛纱为罩的,而不是用纸。灯笼灯笼与佛教点灯仪式据传,如今元宵节挂灯笼、赏花灯的习俗来源于东汉时期。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当时在位的汉明帝刘庄梦到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第二天上朝时问大臣梦境中的金人是何人。博士傅毅上奏汉明帝,梦到的金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遣使西去,拜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自此,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白马寺汉明帝听说佛教的僧人在正月十五会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在皇宫和寺庙需点灯敬佛。直到今天,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保留着称为点灯节(蒙古族称“祖乐”)的佛教宗教节日,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家家户户点燃芨芨草做的油灯,象征世界光明,并磕头拜佛,祈求健康、平安。点灯节后来这种仪式逐渐从宫廷、寺庙传入民间,演变为正月十五挂灯笼、赏花灯的传统,灯笼也开始摆脱单纯的照明功能,演生出装饰、庆祝等其他功能。据说,唐玄宗曾于元宵节时,在上阳宫扎灯结彩,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也曾在秦淮河畔点燃水灯万支,现在南京每年还会举办秦淮灯会。如今北京的灯市口就是明代时人们在元宵节赏灯的地方。秦淮灯会灯笼的美好寓意除了照明和装饰,灯笼也是一种象征,有美好的寓意。“灯”字是形声字,“丁”是声部,表读音,古时“灯”的发音接近“丁”的发音,“开灯”与“添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就有了“人丁兴旺”的寓意。古时,每家还有“字姓灯”,灯的一面是祖先的姓名,另一面是祖先曾担任的官职,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以纪念祖先,求祖先庇护。灯笼的分类灯笼品类很多,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宫灯主要是古时皇宫内用的灯,以细木为骨架,外面裹以绢纱或玻璃,并绘上各种图案,有很强的宫廷气息。宫灯纱灯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我们大部分人对灯笼的印象都是纱灯的造型。虽然制作简单,观赏性不如宫灯,但过年时挂上这样一盏象征团圆的红灯笼,红红火火,却也寄托了我们寻常百姓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的一年的期望。纱灯最后,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