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在咱们潮汕话中发音如“丁”,代表人丁兴旺,大红灯笼高高挂则象征团圆喜庆。潮汕农村还有“正月点灯笼”的传统习俗,每年从除夕夜开始,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习俗。
年初八至十五夜,那些年内结婚或“添丁”(生男孩)的人家都要高挂灯笼,俗称“吊灯”。正月里,不少村落在夜幕下都有“游灯”的惯例,以祈新年五谷丰登,潮汕民间老百姓喜欢选购竹制灯笼,还因为潮语“竹”与“德”同音,取其好意头。竹制灯笼备受青睐,使得制作灯笼这门古老手艺在潮汕代代相传。
在潮州市区和农村的一些人家,他们依然固守着春节挂灯笼的习俗,瞧,灯笼挂起来了,他们要把新一年的福气迎进门。图为悬挂在祠堂牌匾两旁的竹子灯笼。
每逢清明扫墓,村里人也会点起灯笼祭拜祖先。
陈师傅的妻子:这个头做得好灯笼才做得好看。编灯笼口弄点水就不会太轻,不然就挤不起来。 把灯笼口编好后,下面的活就相对容易些。而每根竹条在陈师傅他们的手中仿佛都变得格外地听话。
炮台镇市委村有着悠久的灯笼制作历史。村民陈宝民是市委村里数一数二的灯笼艺人,他家自祖辈起就有五代人是从事灯笼手工制作的,真可谓是“灯笼世家”。
桐油调开后,就要用刷子均匀地涂在灯笼上。果然,经过一番涂抹,灯笼变得油光亮泽。至此,竹灯笼的全部工序就都完成了。按照潮州本地的习俗,到了春节期间,很多人家就会挂上灯笼,图个吉祥。
这个灯笼在糊纸和写字之后,就基本完成了,但为了让这个灯笼更加美观,更加坚固些,就要加上最后的一道工序,那就是上桐油。
小小灯笼,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看一眼挂在祠堂的灯笼,就可知道村子的来历,起码从哪里迁徙来的,或先祖曾在朝廷担任什么官职等,一目了然。对于挂在寻常百姓家门口的灯笼,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做灯笼是精细活,对技巧的要求也高,一盏灯笼的制作需要好几道工序。现在,陈师傅开始做的是其中的第一道工序——分条。有了这些分出来的竹条,就可以开始编织竹灯笼了。不过万事开头难,编织前先要把灯笼口给编织好,灯笼口编得好不好可是个关键。
家里的大人孩子都会帮忙制作竹灯笼。
家里的天花上挂满了上好桐油的竹编灯笼。
村里陈师傅说,擅长灯笼制作,约从明朝初年开始便用竹料制作灯笼,自此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相传编制技术是明朝初年何野云。
陈师傅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竹灯笼,以前生意好,一年可以卖几千只。时过境迁,现在一个村子只剩两家这样的制作工艺坊了。“主要是工厂生产的红绸灯笼冲击太大,现在一年只能卖几百只。”
陈师傅骑着摩托车准备把灯笼拿到集市上去卖。
制作完毕后,“写灯笼”是很重要的环节。写灯笼的人通常是一相当文化修养的专业技工,按各家各户的要求在灯笼上写写画画直至达到主人家要求。写灯笼虽比一般纺织灯笼的村民有更高的收入,但对民俗文化和书法有相当高的要求。写灯笼第一步实际上远不只“写”那么简单。不仅要有挥毫的本领,连编织的本事也含糊不得。这道工序主要是将白纸剪裁好,米浆加加热,一贴一刷间,这手中的竹灯笼也“旧貌”换“新颜”了。
“我们村大概有十户人家在做灯笼,几乎都是我这个年龄层。十几岁的孩子都没兴趣学这个,怕辛苦怕赚不来钱。”陈师傅期盼,家里的手工灯笼这项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火红的灯笼亮起来,过节的喜悦透出来,有了灯笼的装扮,村子里的节日更多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