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点一盏烛火,照亮黎明的路

禅室吐香烬,轻纱笼翠烟。长绳挂青竹,百尺垂红莲。熠爚众星下,玲珑双塔前。含光待明发,此别岂徒然。在电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时,古代用于照明的一直是烛火、油灯,直至现在,还保存着对蜡烛的使用。后来,经过改造加工,灯笼从此诞生。

01简介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宋书·武帝纪下》: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

02文化理念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而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也与传统大不相同。

03传说

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04分类

字姓灯灯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姓“谢”是太子少保,姓“郑”是延平邵王等。吉祥灯灯笼上七彩的绘画不仅能制造出色彩绚丽的视觉效果,还往往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良好祝愿。书法灯笼如果说绘画更多是元宵灯笼的形象,书法则是灯笼精神风骨的载体。将人们对新年的祈望最直接地写在灯笼上面。千百年来人们思想与生活的载体——文字的魅力再一次觅得舒张的空间,浓郁的文化积淀此刻得到愉悦的释放,居家的人们就每日读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幸福而有所追求地活着。剪纸灯笼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特别是在东北,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剪纸。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也可用来点缀灯笼。随着时代的变迁,仍有很多的遗憾留下。想在氤氲的河边,放一盏莲花灯,灯上写着最美好的寄语;想于寂寥的山顶,放一盏孔明灯,看它冉冉升起的样子,照亮了整片星空;想提一盏宫灯,穿梭于茫茫人海,四周皆是亭台楼阁,玉宇琼楼,蓦然回首,尽在灯火阑珊……只是困于现实,许多想做却未能做到的事情,终究成为了一种奢求。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为你点一盏烛火,在盛夏的夜里,与萤光相伴,照亮黎明的路。存萃存之于天地,萃自于人世,谓之存萃。荼蘼正当时,见万千姿态,谓之荼见。九曲处通幽,夷山内采撷,谓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润心肝脾胃,慰浮躁灵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独行人间一场,然茶味伴时光片刻,愿岁月悠长安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